水被称作城市的“血脉”。在武安市区,每天有数万吨洁净的自来水输送到千家万户,供水战线上的人可以说就是“城市血脉的守护者”。而在这群“守护者”当中有一位突出代表:他个子高高,面庞黑瘦,脸上时常挂着憨厚的微笑,这就是武安市城市供水管理处管道维修工、“河北省劳动模范”——张重芳。
手机号码就是“供水求助热线”
供水管网的安装维修直接面对的是千家万户,也是供水处最苦最累的岗位,张重芳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他的足迹踏遍武安城区的边边角角。在工作中,张重芳常常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告诉周围的群众,说万一谁家出现跑水、漏水等用水情况,可以在第一时间打电话找他。于是大家在供水方面一旦有了困难,便立马会想起供水处的张重芳来。十几年过去了,他的手机号码从未换过,已经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供水求助热线”。
有一次深夜两点,正在熟睡中的张重芳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惊醒。原来是一名用户打来电话求助张重芳,说自家地下管线突然漏了满地的水,急的讲话都颠三倒四了。张重芳不顾一天的劳累,穿上衣服,骑上自行车赶到现场,查明原因后,立即进行维修调试。经过近三个小时的忙碌,到凌晨五点终于为用户修复了供水管道。
“咱要对的起省劳模的荣誉”
张重芳家里经济状况很差,孩子又得了一种罕见的疾病,为了攒钱给孩子治病,他十余年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穿的全是别人不穿的旧衣物,全家的重担压在他一个人身上。身边经常有人说他“傻”,都说凭着他精湛的维修技术去外面揽些维修活儿,想不发财都难,何必每天忙里忙外干那么多的义务维修?面对很多人的不解,他都憨憨一笑说:“既然当初选咱当省劳模,又是共产党员,咱就必须对得起这么高的荣誉!老百姓有事找咱,那是信任咱。能给大家办点儿实事,日子苦是苦点儿,可我这心里踏实。”
城市供水管网的“活地图”
在武安市供水处,张重芳的业务能力和对城区内管网的熟悉程度可谓首屈一指,人们都亲切的称他为供水管网的“活地图”。他利用工作之便和业余时间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城区管网走向、管径大小以及主路上各个闸门所处位置都了如指掌。每当发生管网漏水他都能准确的找到阀门,及时止水,减少和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水资源流失,为单位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3年春季,武安市城区北环路暖气、天然气管线铺设,他主动请缨,承担起几公里长的供水管网巡查保护重任。施工单位没明没夜的赶进度,他就起早贪黑的跟着在工地上巡视沟槽的开挖。工程延续一年之久,和他一起干这份工作的人员换了三茬,只有他一直坚持到完工。暑来寒往,阴晴雨雪,他每天提着那个大如暖壶的水杯忙碌于施工现场,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面对施工现场泥石满地,尘土飞扬,他无暇顾及,笨拙的腿脚,攀爬于沟槽内外,依靠丰富的工作经验,指导沟槽开挖和管线铺设方位,杜绝各类供水事故隐患。
从一名普通工人当选为省劳动模范,从一名普通群众成长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张重芳前进的每一步都饱含着艰辛的付出。如今,已经年过半百的他,由于多年从事管网安装维修工作,经常在潮湿和冷水中作业,身体已不再像以前那样灵活健壮。为了维护城市供水管网,每去次出查水,他都会带上所里的年轻人,从管网维修入门开始,循循善诱的讲,潜移默化的教,手把手教他们热融、焊接、安装水表的实用技术,耐心的给他们讲解各地段地下管网的分布走向……他经常对他们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一行都需要有人去干。既然干,我们就要干好。”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几十年来,张重芳几把铁管钳,一辆旧骑车,下井洞,爬沟渠,只为供水畅通清水万家流。他脚踏实地,本色做人,本分做事,以积极忘我的工作态度引领和带动着身边的人,赢得了百姓的口碑和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