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于2012 年11 月颁布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首部专业规范。对规范编制的基本背景、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及特色与实施方面的一些思考等进行了论述,这些内容不仅对相关高校实施规范有参考价值,也对给水排水行业各界有启示作用,期望全行业都来关心行业的人才培养,更好地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
国家教育部于2012 年9 月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2012 年) [1],原“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正式更名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 随后《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 以下简称《规范》) 于2012 年11 月颁布。由此,有60 多年办学历史的这一传统而又现代的专业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的名称开启了规范化办学的新阶段。认真学习与贯彻《规范》精神,是办好专业、为行业更好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
1 《规范》编制的基本背景
① 给水排水行业发展迅速,对专业人才数量的需求快速增加。给水排水是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行业。改革开放30 多年来,伴随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大与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对水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长,城乡与各行各业对给水排水专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与之相关的高等教育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 原名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以下简称给排水专业) 的办学规模迅速增长,开办学校由1950 年代的不到10 所、到改革开放初期的10 余所、发展到现在的约150 所; 全国年招生规模由1950 年代的400 余人发展到现在的1万多人。建立了本- 硕- 博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仅培养市政工程学科( 与给排水本科相对应研究生学科) 博士的学校就有近20 所。据近年的权威统计,给排水专业的就业率一直在全国本科专业中名列前茅,位居就业率最高的前30 个专业之列,多数情况下属前几名,甚至第一名[3]。
② 现代科技与市场经济发展促使给水排水行业的内涵不断丰富,对相关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给水排水是一个传统的行业,主要行业设施基本上就是土木构筑物与管道的各种组合,以解决水的输送问题为行业主要目标。相应地,给排水专业也有着强烈的土木工程痕迹,教学内容以“三大力学”为主线,在有的教科书上连采用机电设备都视作是“缺点”。但是近20 ~ 30 年来给水排水行业的现代化进程很快,大量新技术涌现,科学内涵日益丰富; 行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水质水量并重、水质问题突出; 以设备化、仪表化、自动化、智能化为标志的现代化给水排水设施与技术被大量研发和应用;行业内涵的丰富与深入,对具有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需求更加迫切。例如过去建筑给水排水的内容相
对简单,一些建筑设计院往往可以由相近专业技术人员“代做”给排水设计。现在,建筑的体量、高度不断突破常规,包括建筑理念的更新,使建筑给排水设施的复杂程度极大增加,由专门的给排水技术人员进行相关设计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实。给排水专业为了适应这一行业内涵的变化,也应该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与改革,压缩传统的力学类课程,丰富充实更多与水质相关的知识,增加大量的机电、仪表与控制知识,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符合行业需求。
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是“定制式”,毕业生由国家分配,所从事的技术工作可能较为专注于技术本身,知识需求较为单一。在现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位的,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技术知识,也要了解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人文等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需求。
③ 给排水专业自身也在不断的改革,努力适应行业的需要。面对国家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及行业的技术进步,为给水排水行业培养专门人才的给排水专业必然也要积极变革,努力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自1996 年起,给排水专业开始了大规模、大幅度的专业改革: 建立了以实现水的良性社会循环为目标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在保持工程传统的基础上,增加科学内涵; 脱离了传统的土木工程模式,形成了以化学、生物学和水力学为主的专业知识主线; 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相关管理、经济、法律、人文等知识;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正是在专业改革的背景下,在2012 年实现了专业名称由“给水排水工程”更名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这一名称的变化,体现了给水与排水的统一,体现了科学与工程的融合,体现了实现水的良性社会循环的理念[4]。
版权、出处:《中国给水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