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质安全不仅关乎生态系统的健康,更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借助水质标准浓度限值的传统方法评价水质安全存在一定不足,生物毒性测试能直观反映水体中所有共存污染物的综合毒性特征,已逐渐发展成为水质安全评价的重要补充.在大量文献资料调研、整理的基础上,首先从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出发,总结了常用的致死毒性、遗传毒性、内分泌干扰性等效应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其次,讨论了水质毒性评价中常用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和相应的毒性评价指标;最后,归纳总结了基于生物毒性测试的水质安全评价方法,包括潜在毒性法、毒性单位分级评价法、潜在生态毒性效应指数法、基于成组生物毒性测试的水质安全评价等,并讨论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本文既系统梳理了毒性测试在水质安全评价领域的研究进展,也为该领域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水是生命之源,洁净而优良的水质不仅是生态系统安全的基石,也是人类健康的保障,水质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1]. 然而,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化学污染物被直接或间接地排入环境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这些污染物不但包括有毒有害的无机、有机污染物,也包括氮磷等营养元素. 尤其是水体中医药品和个人护理用品等新型污染物的增多,使水体呈现新的复合污染特征[2 ~ 6]. 因此,水体污染特征检测、水质安全评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截至目前,传统的水质安全评价主要是通过测试水体的一些物理化学指标,并与水质标准进行比对. 国际上有代表性的水质标准主要包括欧盟( EC) 的水环境标准体系、日本的《新日本水质标准》、我国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等. 其它多数国家或地区的水质标准也与此大致相似[7].
目前国内外的水质标准多由单一指标( 如砷、镉、铬、铅、汞等) 和综合指标( 如总有机碳、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等) 构成. 现行水质指标虽能直观反映水体中某一种或某几种污染物含量是否超标,但利用单一指标判断水质是否安全尚存在一定不足. 首先,单一指标的制订主要考虑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考虑较少. 其次,目前很多污染物的毒性数据并不充分,而且水体中往往存在大量未知污染物,很难制订合理的水质标准. 第三,由于水体中污染物种类繁多,多种污染物共存时往往产生拮抗、协同等复合毒性作用,而单一指标不能反映多种污染物之间的联合作用. 第四,伴随着有毒有害物质种类的增加,水质标准中的新指标不断增补,但往往是滞后的[8]. 第五,随着水质指标数量的不断增加,且污染物浓度较低,增加了分析检测费用.
版权、出处:《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