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浙江省水厂优质供水新标准的要求,该文介绍了宏畔水厂技改工程深度处理技术工艺的设计方案,通过分析进水水质变化情况、出水水质和达标率的分析论证,提出了采用深度处理工艺的必要性,并结合深度处理工艺的优势和作用,介绍了臭氧生物活性炭+ 超滤膜联合技术对该水厂提标改造工程的可行性,为相关提标改造工程的设计应用提供参考。
为保障供水安全,使供水水质与国际标准相接轨,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五水共治”改革项目,对供水水源水质不达标的城市实现水厂预处理、深度处理全覆盖。宏畔水厂提标改造工程目前正处于初步设计阶段,正进行对水厂改造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分析过程中,本文结合宏畔水厂原水水质变化的实际情况和新标准的具体要求,提出相应的深度处理工艺设计方案。经理论分析和可行性研究,认为该深度处理工艺设计方案的实施,可实现浙江省对该厂提标改造的要求,出厂水质可实现与浙江省自来水优质标准的接轨。
1 深度处理工艺方案选择的必要性
1.1 原水水质变化情况
宏畔水厂取水水源为东苕溪,由于目前上游临安段新建有大量工业企业,且原水受夏季太湖蓝藻爆发的影响,偶有发生突发性饮用水源污染事故。该厂现状水质情况(如表1 所示)与2004 年原设计参考水质(如表2 所示)已发生了较大变化。由表1 和表2 可知,该水厂原水水质较2004 年设计水质已有较大变化,其中水温、pH、色度、锰、硫酸盐、氯化物等指标已超出2004 年设计水质的上限。
为了了解水质变化的趋势情况,对各项水质指标的累积频率进一步进行统计。表3 为原水水质的累计频率分别达到75% 、80% 、85% 、90% 、95% 的水质指标情况。由表3 可知,浊度、氨氮、CODMn 指标波动范围很大。受上游工业企业废水排放和夏季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原水水质呈现突发性、阶段性的恶化,现有水厂常规工艺很难应对上述水质波动情况,给供水安全带来隐患。
1.2 新标达标率情况
宏畔水厂目前出厂水质虽然能够基本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 5749—2006),但浙江省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更高的自来水优质标准(部分指标限制如表4 所示),并将其作为浙江省现代化城市重要市政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厂应该达到考核评价标准。为分析该水厂提标改造的必要性,将已建宏畔水厂现状的出水水质监测结果与浙江省现代化水厂出厂水优质标准(2005)对比得出出水达标率(如表5 所示)。
1.3 深度处理工艺的必要性
由表5 可知,由于原水水质微污染,浙江省优质供水水质标准比原有设计标准更为严格,尤其体现在出厂水浊度标准在0. 1 NTU 以下。事实上,水厂现有常规处理工艺难以适应这种变化趋势,实际出水的各项水质的达标率均不同程度降低,尤其浊度和耗氧量不能连续稳定达标,因此在现有工艺基础上采用深度处理工艺对该水厂进行提标改造具有必要性。
版权、出处:《净水技术》